我自己本來不太聽搖滾,甚至非常排斥,覺得他和建築工地的大型機具一樣,都
有開山裂石、震耳欲聾的高爆破性,然而現在我的身邊卻總少不了搖滾唱片。何
以有此轉變?我想,喜不喜歡搖滾正如同會不會欣賞一首情歌,重點未必在於其
悅耳與否,而是有沒有那份發自靈魂的「共鳴」。
過去,美國在60--70年代,由於參與越戰,弄得全國沸沸洋洋,許多有志青年皆
不惜放下手邊的工作、學業、婚姻、家庭……,遠赴越南殺敵;但這僅限初期,
當戰爭事與願違地沒有於短時間內結束,甚至繼續到了三年、五年、七年、八
年……,不但美國的經濟大幅度衰退(因為年輕的工作者都盡往紗廠),社會問
題亦層出不窮,例如:許多家庭只剩下老弱婦孺、每個能幸運還鄉者多係重度傷
殘等等;民眾遂開始思考:到底我們為什麼要打仗?到底我們是在為誰打仗?於
是,又有許多青年不惜放下了手邊的工作、學業、婚姻、家庭……,投入了反戰
的各種活動。最著名者即「嬉皮風潮」。那些嬉皮們(不分男女)多留著長髮,
穿著邋遢,整天無所事事,抽著大麻,聽迷幻搖滾(搖滾樂的一種),並且高倡
「只要做愛,不要作戰」!
你或許覺得他們太離經叛道,憤世嫉俗,然則仔細想想,當時他們過得是怎樣的
生活?政府當局作了怎樣錯誤的決策,以至數以百計的美國人民屍橫他鄉,造成
多少美滿家庭的妻離子散……。當和平的示威抗議解決不了問題,而老弱婦孺又
無從使用更激烈的暴力手段,他們只能將自己殘破的心靈寄予音樂和上帝。
你有機會不妨留意一下好些早期搖滾作品的歌詞。在那裡面,除了有作者對於情
感的個人見解外,還有許多是企圖表達某種特定的議題或訴求-例如環保、女性
主義、保護兒童……。只是當悠揚委婉的歌聲打不動那些鐵石心腸的政客們時,
嘶喊和重金屬就變成了一種抗議、一種發洩、一種弱者的憤怒、一種不為他人所
瞭解的「心境」。
- Nov 02 Fri 2007 08:13
搖滾年代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