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星期,老師一改之前先講課,後品飲的教學模式,一上來就開了本週五支白酒
的第一瓶──口感甜蜜,微帶氣泡的義大利Muscato Asti麝香葡萄酒,邊喝邊解
說該酒的來歷,並循此法陸續介紹了餘下的德國麗絲玲等四支相異品種的白葡萄
酒。
對抱著「輕鬆休閒來品酒」的初階同學們而言,這無疑是最開門見山的美妙安
排,但對我這毅然決然連請六個拜二下午,不惜引起主管可能的「關切」,希冀
獲得更多學理知識的龜毛傢伙來說,一堂課中大都在閒聽每個人嚐完每杯酒後,
不同的主觀味覺、嗅覺感受,實是有點與期待落差懸殊的小小失落。無奈,課程
性質原就如此,且我又是萬白叢內的一點「灰」,老師願意不厭其煩另外講解我
所提出的延伸疑問,已是非常力行夫子的因材施教了,那種「大家盡皆齊聲高唱
某曲我連聽都未曾聽過的歌」的格格不入之感,我也只好俯首苦笑,意思意思地
默默跟著算算拍子罷了。
不知是否真由於先吞了黃湯,整個課程節奏果然進行得較以往更悠閒歡快,致使
老師提前和大家討論起下下星期(最後一堂課)預定的餐酒搭配內容,需避免什
麼食物,誰不吃辣,誰不吃牛肉等等,讓我不禁萌生了屆時索性告假,回去上工
的衝動。唉!想想這又不是在大學課堂,人人都被激勵著盡可能地精益求精,於
此以社會人士為主的休閒課程,集體學習恐怕本來就只是某種同好的約聚,能否
大量攝取知識倒屬其次,重點或許是拓展人際交往,讓退休的老人,待業中的年
輕人,工作彈性的自由業,深居簡出的家庭主婦……,有個知性的交友平台,從
而為略顯單調的生活稍上一點淡彩。而我這其意不僅在酒,亦在探索理論思想的
醉翁,難免便有點特立獨行,甚至好像根本就是來「亂」的。
罕見地提早下課後,用心的老師特別花了幾分鐘和我多討論了一些對葡萄酒分級
制度的看法。簡言之,由老師專業的角度而觀,凡有規則必有例外,享譽盛名的
好酒卻未列於該國頭等一級的例子比比皆是,遂此在購酒之際,自身的口感取向
較為重要,級數的參考價值反而不用在意;然則對我這外行的葡萄酒幼兒,分級
雖非絕對的酒體保證,但相對於毫無概念,一無所知的茫無頭緒,瞭解級數可謂
是種顯著的提點指標,尤其在以甜度作為分級基準的德國QMP制中更見一般。當
然,級數的參考性將隨著初學者相關知識的日漸豐富與經驗的累積,按比例原則
慢慢縮減,直至老師那種不為一顧,信口而飲均是佳釀的境界。我想,這大概也
就是高低雅俗的差別吧!
飲酒適量,身心舒暢;飲酒過量,有害健康。
- Aug 06 Thu 2009 07:01
羆仔的六堂品酒課(四)--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是來「亂」的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